實習機構: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London & Wakehurst)
實習學生:方薇涵(植物科學研究所)/ 洪靖媛、柳沐真(園藝暨景觀學系)/ 林妮臻(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靖媛: 當時會選擇園藝系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家中是經營水耕蔬菜的生意,事業本身與園藝專業就有相當緊密的連結;其二是比較現實的考量,由於學測的自然分數超常發揮,因此優先考慮自然加成 (篩選倍率) 較高的科系,兩者相加結合下便成為選擇園藝系的主要原因。
沐真: 我小學就讀公館國小,它是一座緊靠芳蘭山腳下被植物包圍的校園,還記得當時的自然老師很喜歡透過走進大自然中的實境教育以及小實驗配合教學,啟蒙我對於生物學方面的興趣;升上國、高中後,也察覺到自己在生物學科上更有敏感度,學習的成果也反映在成績的表現上,所以大學也因此繼續選擇自己有興趣,且容易獲得成就感的科系。
不過後來學測時,由於自然科拿到 14 級分,森林、生科系的錄取機率都不高,最後在園藝以及農藝兩個科系中抉擇時,我認為園藝更具備作物的多樣性,產業的發展趨勢也更加多元。
妮臻: 我與森林結緣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臺大的校園。高中時我參加「臺大綠領農學市集」,很幸運地認識自然保育社的學長姐們,他們很有耐心地跟我介紹生態議題以及分享森林系的學習經驗。我才真正瞭解到原來森林系的學習面向相當全面,包含人、動物、植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以及近年來受到關注的環境相關社會議題,讓我意識到自己對花花草草的興趣,若能善加利用,將有機會成為幫助社會的正向推力,因此更堅定我進入森林系學習的動機。
薇涵: 我大學畢業於中興大學園藝系。 相較於前面三位同學的經驗,不論是校內師長的態度或家庭的保守程度都與台北的氛圍不同,同時也沒有太多的資訊管道可以得知關於大學校系的實際狀況,當時光是想要就讀植物相關的科系就被高中老師數落好一陣子。最後也是在一番說服之下,以「園藝系可以考取公務員」的角度切入才成功說服家人。
沐真: 她們都戲稱我是「迷茫大師」,因為我真的很常在社群媒體上抒發自己對於未來發展的迷茫,其實我觀察身邊很多生農學院的同學都會面臨類似的處境,進入臺大六年以來,多少也摸索出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案分享給學弟妹們。
首先「問就對了」,有任何的困惑,不管是學院內的教授,或是業界、考取公務員的學長姐,都是很好的資訊來源,包含決定是否就讀研究所、如何選擇研究方向、畢業後的出路等疑難雜症,很多時候我都是透過前輩們的指點才能撥雲見日;再者,「先做再說」不見得是件壞事,有時候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只是因為過去所累積的數據庫不夠支撐決策。以本次申請邱園的引水人計畫為例,如果不是平時就有投實習、練面試的習慣,當遇到關鍵的機會來臨時,也不會有十足的把握與信心。
薇涵: 邱園是我從大學踏入植物領域開始,就一直有持續關注的機構,但這個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對於遠在台灣的我而言,如同夢幻職場一般的存在,即使不時會看到實習或研究人員交流的資訊釋出,也不敢想像自己能和牛津、劍橋大學等英國當地學生競爭。
直到去年暑假收到國際事務處寄來的重要訊息,邱園兩個字第一時間就引起我的注意,當臺大變成為我們的後盾爭取到實習合作,我便知道這次的機會不能再錯過,馬上聯繫教授討論出國的可能性,也獲得教授的支持。
靖媛: 我跟妮臻的實習地點是千禧年種子庫 (Millennium Seed Bank, 簡稱 MSB),由於已經進入後疫情時代,實習期間為混合辦公,其中 3 天可以選擇 Work From Home,因此不一定每次進辦公室都能遇到導師或同事。不過我很喜歡種子庫開放式的研究環境,每個實驗室之間並沒有很明顯的隔閡感 (因為建築設計上沒有門),遇到任何問題時可以隨時向非直屬的教授或其他組別的同事求救,我自己很享受這個形式的合作模式。
即使導師表示疫情帶來的工作模式改變,可以感受到 MSB 團隊合作效率不如以往;不過就我自己的觀察,僅僅每週兩天的實體辦公時間就能夠達到如此成效及氛圍,相較於過去所聞已經相當難得且令人驚艷了。
妮臻: 一開始進入種子庫工作時,潛意識會認為週邊遇到的人可能都是植物相關專業的學生或從業人員,不過實際與大家交流時才發現,原來園區內的人員組成相當豐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組來自西雅圖藝術工作室的同事,他們到邱園臨摹植物、啟發靈感以雕塑新作品。大家的共通點是齊聚在千禧年種子庫並對種子抱有熱情,每次在花園用餐或集體烹飪時,總有許多共同話題。
沐真: 我跟薇涵的實習地點是在較靠近倫敦的植物標本館 (The Herbarium)。這次來到邱園的實習經驗,讓我對英國組織的垂直及縱向溝通感到訝異。過去在臺灣作為「學生」或「實習生」的經驗,平時只要按部就班規劃自己的研究或是教授與主管交辦的事項即可,基本上不會實際參與到更高層級的討論或決策;而在標本館的三個月期間,不管是跟最高階主管、直屬主管或是國際學者的會議,導師 (Chin Cheung Tang) 告訴我們如果對於主題有興趣都可以參與,甚至能夠在會議上表達自己的看法、共同參與決定,讓我更瞭解整個組織的運作方式及擴展職涯發展的想像。
薇涵: 呼應到沐真分享的團隊互動方式,邱園科學團隊日常召開的「KABaM」會議,每週都會定期更新各部門間的最新消息,或是分享員工的工作表現,舉例來說: IT 部門在軟體介面或使用體驗的優化上,員工之間也能互相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或如何利用新功能節省時間。我認為實習期間的團隊會議不僅不會讓我覺得浪費時間,這類型的團隊溝通方式很有助於增加員工之間的合作表現。
妮臻:3個月的實習期間,在導師 (Louise Colville) 的指導下,於千禧年種子庫進行種子的長期儲存計畫,目的是優化特定物種種子的存儲條件,包含發芽測試、種子揮發性及 DSC 測試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差示掃描量熱法)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實驗室內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以及記錄上述三種實驗的數據,為此項計畫提供更多的分析。
其中比較可惜的是,由於千禧年種子庫座落在 Wakehurst,距離 Kew 位於 Richmond 的辦公室需要超過兩個小時車程,除了參與培訓的時間外,平時沒辦法跟其他的實習生交流互動 (Richmond 的實習生數量比較多)。
靖媛: 我本次是協助導師 (Tim Pearce) 執行他的 Side Project:研究燈籠草屬與其他植物的種子間差異,希望能藉由觀察種子的外觀,判斷出屬於何種物種。過程需要運用影像分析技術,綜合種子地理位置及採集環境的後續分析。由於導師是該研究的先驅,計畫進行的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不少,幸運的是實驗所需的技術正好先前接觸過,因此能夠派上用場。最後,我也完成了一篇千禧種子庫季度電子通訊的文章和一篇期刊投稿的初稿。
薇涵: 我與另一名來自英國巴斯大學 (Bath University) 的實習生,共同參與導師 (Dr. Eve J Lucas) 的研究計畫,研究 1000 種不同蒲桃屬 (Syzygium) 物種的果實和花朵特徵與溫度、降雨等生長條件之間的關係。邱園作為世界最大標本館的優勢立即顯現,在館內就能夠找到超過 100 種能夠解剖及分析的樣本,其中甚至有來自臺灣的標本。研究過程中,也和來自新加坡的植物學家共同合作,協助他從野外考察蒐集的標本們建立至基因數據庫。
沐真: 跟其他三位較為不同,我在邱園的工作為非研究、實驗性質,而是到科學教育組 (Science Education Team) 為邱園這座全球知名、擁有超過 700 萬份收藏的標本館 — The Herbarium 設計數位導覽手冊。這對我來說是難以置信並且充滿挑戰的任務,透過與館長、科學家開會提出初步規劃,並經過與超過 10 個來自不同職務、部門的同事開會瞭解需求,及收集研究館內現有的線上資源後,我最終利用週的時間完成導覽工具的設計。
實習正式結束前,館內還安排一場為標本館同事們設計的工作坊,讓我公開為大家介紹及展示如何使用自己設計的導覽工具,於現場與大家交流並蒐集回饋,同時也讓後續交接的同事能夠優化導覽流程,使更多來到邱園標本館的愛好者們能夠受惠。
妮臻: 在實習期間,剛好有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TFRI) 的研究團隊從台灣來到邱園拜訪,因此讓我們也有福一同前往 Richmond 參觀 Economic Botany Collection 的珍貴館藏,過去在國內接觸到的民族植物學 (Ethnobotany) 尚未發展成一門成熟的學科,藉由這次難得的機會見識到英國是\如何將植物及人文展示結合,對我來說是相當寶貴的收穫。
靖媛: 從就讀園藝系到園藝所,經過了 7 年的時間,對於未來仍沒有明確的方向,直到這次來到英國有機會拜訪英國皇家園藝學會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RHS) ,啟發我對園藝產業應用於生活中產生全新的想像,也一改過去自己對學會的既定印象。學會中有科學家、室內設計師、園藝師等專業人士,也有對花卉有興趣的一般民眾,除了最直觀的經營花園、收取門票外,他們舉辦花藝競賽,也於百貨公司內設立精品植栽門市,利用相當有規模和組織性的推廣,將園藝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甚至是形成一種類似社會氛圍的存在。
沐真: 為了能夠完善導覽工具的製作,我充分利用居住在倫敦的地利優勢,三個月內參加超過 13 場的現場導覽,透過不同博物館的導覽體驗中蒐集資訊,不管是觀展動線、導覽工具、說故事的技巧都時常讓我發現新的切入點,漸漸開始體驗到英國深厚底蘊的的迷人之處。
沐真: 我和薇涵在 Richmond 最貴的開銷是房租,雖然倫敦 Zone 4 的租屋費已經相對友善,不過兩人合租每月還是要每人 35,000 台幣左右;其餘每月交通費約 250 英鎊、伙食費 100 英鎊 (自行烹飪)。三個月的實習,林林總總加起來大約花了 20 萬台幣。
妮臻: 我跟靖媛在種子庫算是非常幸運,剛好今年度 Wakehurst 有分配單人員工宿舍,三個月總共只要 3 萬 2 台幣,缺點是因為在郊外的關係,少掉很多休閒娛樂的選擇,平時下班只能體驗優閒的鄉村生活。相對交通費的部分就增加很多,因為只要外出到市中心都需要搭火車,不過整體下來大約可以比住在倫敦省下約 5-6 萬元的花費。
沐真: 我很幸運並且驕傲自己能夠完成出國前為自己設下的學習目標,邱園徹底突破我對未來發展想像的侷限,更重要的是從他人反饋中重拾的信心。過去在學術領域的七年,沒有太多勇氣和熱情去探索跨領域的興趣,其中就包含科學教育與策展,因此也很感謝有把握住這一次實習機會的自己,以及為我們爭取機會的臺大國際處和英國台灣大學校友會理事長-吳明璁博士。
這次來到英國,我跟一群同樣對植物充滿高度熱情的夥伴齊聚一堂,我觀察到未來的職涯發展不只侷限在我以為的科學家或學者,各種專業和所運用到的技能,從標本館、種子庫,到博物館、圖書館、檔案室乃至整個花園,我看見單一專業發展出跨域能力的可能性,如此不可思議的多元性正是我出國前期待的收穫。
妮臻: 其實我跟沐真有類似的探索方向,這一次原本也計畫來到英國精進自己對於環境教育的能力,雖然沒有如願錄取 Science Education Team,不過種子庫的所聞同樣帶給我全新的衝擊。光是從踏入種子庫的第一天,建築本體和室內裝潢原本只是帶給我美感方面的震撼,後來才發現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座融合著教育、推廣性質的工作實驗場域。
雖然不知道未來的某一天,是否有機會輪到我自己親自設計、規劃一個如此震撼人心的場域,不過至少目前我認知到自己在能力或經歷上都還是有待加強,對於未來要繼續攻讀碩士也有更具體的目標和方向,甚至也提前驗證自己是能夠前往海外跟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們共同砥礪學習。
薇涵: 我同樣也萌生出前往國外進修博士班的想法,這次有機會到國外參與實習,與世界頂尖的學者們共事、交流,對於建立信心有非常大的幫助。另外,光是運用英文這一件事,擁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不斷精進口語表達以及學術寫作能力,尤其是還是在自己具有熱情並且原專業的環境下進行,讓我能夠很具體的瞭解到如何利用剩餘的時間更好的準備自己。
靖媛: 過去考量職涯方向,主要都是評估品牌知名度或組織規模、薪資待遇,經過本次在邱園的實習,我會將職場文化也納入重要指標中,因為我親眼見證到它是如何影響一群人去追求卓越並相互激勵。三個月的增廣見聞,讓我對於理想職場開始有了一個雛形,透過跟同事們的交流也讓我得知更多在世界其他角落存在的新興職務。因此接下來我也想朝著加入國際組織的目標努力,用植物作為媒介去探索地球上更多的新知。
執行編輯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本篇訪談由 WillStudy 團隊 與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 共同編輯/發行 (訪談時間 : 2023.11)